本报记者王钰燕
在临江新区立周村有一片榉树林,林中伫立着一块纪念碑,碑身庄严挺拔,像在跟后人诉说着当年灵甸镇战斗的英勇故事。
1947年3月下旬,国民党83师19旅55团团长徐容率一部从三阳镇向东“进剿”,海启地区的形势急剧恶化。为粉碎敌人的疯狂“进剿”,扭转海启地区的局势,华中九分区领导决定深入敌人腹地,以海门与启东交界处沿江重要敌据点灵甸镇为目标,采取攻点打援的战术,歼灭敌人有生力量。
立周村的老党员张锦如家就住在当年的十二匡河附近,他告诉记者,当年的十二匡河呈弧形,像一个袋口,跟现在的不一样。当年的战斗,得益于地形。5月28日晚,分区七团急行军至朱家饭店,休整后在头甲海与东南警卫团会合。29日晚,直奔灵甸镇。七团二营埋伏在灵甸镇东北约3里的地方;七团一营和东南警卫团分别在二营两侧埋伏,形成口袋状,以伏击徐容部的援军;七团三营主攻灵甸镇敌据点。部署完成后,三营即发起攻击,先以掷弹筒摧毁敌人的碉堡、营房及障碍物等,随后向纵深进击,经过3个小时的攻坚战斗,三营一举攻克灵甸镇。
次日晨,徐容即令驻启东汇龙镇的主力三营和两个保安连前来增援。上午9时左右,援敌扛着轻重武器,朝灵甸镇方向赶来。当先头部队离我二营只有几十米时,二营营长一声令下“打”,敌人遭到突然袭击,防不胜防。与此同时,我两翼部队立即出击,以猛虎下山之势,直插敌阵。200余名敌人退至野鸡店东北,组织力量妄图突围,在遭到我一营指战员的迎头痛击后,很快溃退下来。此时,我军指战员从四面八方冲向负隅顽抗的敌人。“缴枪不杀!”“解放军优待俘虏!”溃不成军的敌人一个个乖乖地举手投降,战斗不到一个小时就胜利结束。
张锦如回忆道:“战斗赢了,老百姓一点都没有伤,我妈妈说因为这边部队喊‘老百姓你们不要出来,待在家里,出来会中枪’。我妈妈那时候就害怕得趴在地上,因为那时候全部是草屋,子弹穿得过。”
灵甸镇战斗沉重打击了徐容部,迫使敌人先后撤出麒麟、悦来、十二匡和北新4个镇。此次战斗,全歼徐容部三营四个连,省保两个排和海保一个排,共击毙敌40余人,俘虏400余人,缴获八二迫击炮3门,三八式重机枪3挺,轻机枪34挺,步枪300余支,各种子弹2万余发及其他军用品。
此役扭转了当地斗争局势,受到了华东军区首长陈毅、粟裕、谭震林的嘉奖。1989年,海门县人民政府立碑纪念。